在美国,22岁左右的年轻成年人要经济独立了。中国爸爸妈妈与成年后子女的经济资金关系,在美国是界限分明的,爸爸妈妈的不是孩子的;而中国的亲情和传统让这个界限模糊。
很多父母常说,孩子如何不懂事,不为我们的前途着想。其实,这基于大家大人长久以来忽视孩子的“房间”——独立、自由,以致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不为我们的成长负责。
........................................
1、美国孩子是如此挣扎折腾凑学费的
对于中国大城市里的孩子来讲,大学的学费好像是一个不必担忧的话题,即使是出国留学的成本,主要也是由爸爸妈妈来承担。把书读好,考出好成绩,其他的交给爸爸妈妈。那样在美国呢?状况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叫Dani的美国女生在我们的博客(Danidearest.com)上推荐了她是怎么样支付大学学费的例子。
“一直以来我都了解,长大将来要去上大学。而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担忧该怎么样支付昂贵的学费。直到我上了高中,遥远的忧虑变成了近在眼前的重压。”Dani说。
对不少美国大学生,特别是那些计划在大学里待上四年或者更久的大学生们来讲,这是避不开的现实。Dani进入了一所很昂贵的私立大学。对她来讲,要支付学费真的太难,重压太大,让她非常害怕。
“你了解在美国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由于学费的问题而没选择他们心中第一志愿的大学吗?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数据,但我确实是其中的一员。”
Dani指的是College Ave和Chegg这两个网站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采访后制作的一张信息图,它反映了大学学费的支付情况。
以下是她在博客上推荐的经验。
“我记得在年龄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会在假期里给我支票,让我放到我们的储蓄账户里,为上大学积攒经费。我感到非常不开心,我想要的是玩具!我想要的是礼物!我想要一些目前就可以用的东西,而不是等到将来!
到了16岁的时候,我开始期望家人把我的礼物换成钱,如此我就能把钱存在账户里了。
我的爸爸妈妈对我也非常大方,他们想为我上大学支付25%的成本。特别感谢他们可以为我出这笔钱。我了解不是每个学生都像我一样幸运,所以我不会把这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学校读书期间,我自己做3份工作来支付平常的生活费,给自己买一些衣服、生活必需品等等,所以我对于自己不需要整天担忧支付学费的事感到太幸运了!”
2、美国22岁的青年就要经济独立了
对于收入很好的大部分中产美国家庭,他们会从经济上支持孩子到大学毕业。毕业三个月后,家就不再是孩子的主要经济来源,自己找工作也好,上研究生借学生贷款也好,22岁左右的年轻成年人要经济独立了。
我的一个好友,作为一对很有收获的律师夫妇的女儿,研究生期间父亲每月只给400USD零烧钱,作为stipend,其它都要自己解决;还有一个同事研究生的学费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借的无息贷款。以后要如数还给爸爸妈妈的。
有种看法觉得,大到生活的不幸,小到家庭内部的不愉快,不少是由于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导致的。
爸爸妈妈与成年后子女的经济资金关系,在美国是界限分明的, 爸爸妈妈的不是孩子的;而中国的亲情和传统让这个界限模糊。个中的甘苦冷暖和感受,只有自己了解。
中国的大学生极少有自己凑学费的(除去一小部分经济困难的),更别说平时里的生活费,统统是向爸爸妈妈伸手的。同时,所有些爸爸妈妈想为孩子提供所有经济支持,以保证他们能花更多精力在学业上。
对多数家境不算贫困的青年,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到研究生、工作阶段,甚至将来成立我们的家庭将来,理所当然地花着爸爸妈妈的钱。
3、经济界限模糊的家庭容易培养出“啃老”的孩子
“一个孩子能否进步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完全取决于他与别人和世界的联系,与他对别人和世界的知道。”——鲁道夫•斯坦纳
小婴儿没界限,全部依靠于养育者。伴随他站立会走会跑,自我觉醒,界限愈加明确。爸爸妈妈,尤其是中国的爸爸妈妈常常无视孩子的完整界限。很多爸爸妈妈或者因为自我爱的缺失,或者因为自我价值未能达成,于是就把孩子当成“爱的替代品”,假借爱的名义,强行介入孩子的“房间”,期望孩子根据大家的意愿成长,以此补偿大家我们的缺失,达成大家未能达成的自我价值。
如此大家的孩子就会“拧巴”,拧巴是什么原因在于抗拒。伴随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反抗父母的介入,于是会逆反,会用种种父母很难理解的方法进行反抗;或者对我们的独立成熟不负责任,很多长大了还要啃老的孩子多是这种。
很多父母常说,孩子如何不懂事,不为我们的前途着想。其实,这基于大家大人长久以来忽视孩子的“房间”——独立、自由,以致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不为我们的成长负责。
4、怎么样成为有界限的爸爸妈妈?
4岁的孩子需要要自己整理玩具,不然一周内没办法再玩玩具;
7岁的孩子需要天天晚上睡觉之前自己整理书包,忘记东西自己承担责任;
12岁孩子自己管理零烧钱,假如用完,即便正好遇见商店优惠有自己特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也不会为之买单……
有时候,为孩子拟定界限,看着并非一件难事,可是为何推行起来成效总是不好呢?问题重点是在于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不是可以持守界限。下面是一些原则,期望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有智慧、有能力成为有界限的爸爸妈妈。
1、按部就班
最初为孩子立界限,需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来。今年对孩子有哪些期望,期望在那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然后分解到这个学期要帮助培养孩子哪几个习惯?最后具体到这个月要帮助孩子培养哪一个习惯?
2、持之以恒
有时候,将所立界限书面化,并公布于众(如张贴在墙上),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只提醒爸爸妈妈,而且也敦促了孩子的实行。
3、建议一致
爸爸妈妈或者家长辈建议统一尤为重要。有时候界限不成其为界限,就是家长辈没形成共识。
4、调整和改变
界限并非千篇一律的。一方面,有的界限可能实行一些时候,发现比较难操作,不切实质,可以适合调整。其次,伴随孩子的年龄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对孩子会提出不一样的需要,为孩子所立的界限也需要改变。
5、耐心和爱心
有时候,你要预期到他不只要违反界限,也会多次抗拒所应承担的后果。但你要对他有耐心,并对自己有耐心。你可以向那些有经验的朋友求助。他们可能可以和你一块探讨问题是不是因为资源、能力、性格或不切实质的期望所致,然后你就能做调整。
本文来源:综合自澎湃新闻、第一阅读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